王坤教授主讲“贯穿文科学位论文始终的质量元素“述”
Body
前言:写好一篇学位论文,“论”和“述”需要两手抓。“论”即提出的观点,“述”即对观点的阐释。两者之中,对学位论文质量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“述”。
11月24日晚,中文系(珠海)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开展题为《贯穿文科学位论文始终的质量元素“述”》的学风讲座。本场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,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王坤教授主讲,杨蓥莹副教授主持。
讲座伊始,王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:现实中,许多同学有好点子但是无力展开,对所有的点子,往往开了头就无以为继,草草了结完事。因此,在接受学术思维训练的时候除了要有问题意识,还要训练展开思维的能力。
古人眼里,“作者之谓圣,述者之谓明”。其中“述者谓明”通用至今。在今天,述的本质是什么?王教授回答:普通文章中的述,指的是思维展开的过程;在学位论文中,“述”是指专业思维展开的过程。
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“专业思维展开”这一过程,王教授将“述”切割成三个层面。首先是“述自己”:即研究者要始终围绕论文的研究对象。这要求研究者能够“娓娓道来”自己的研究对象,讲出这个问题已有的研究面、自己论文和已有的研究不同之处。其次是“述他人”,即掌握前人对该研究对象已有的研究。最后是“述作品”。“述作品”是王教授针对现下普遍重视理论而忽视作品本身的现象提出的,真正的理论创新离不开作品的研读,研究者如果不切身读原著,就对不起“文学研究”四字。
“述”的能力与写作实践能力分不开。若“述”不好,所引发的“抄袭嫌疑”与“虚构批驳对象”两大问题将直接导致学位论文的失败。
这两大问题往往表现在“述别人”的过程中。一部分同学在述的对象面前无从开口,便选择大段引用,直接导致论文“文字复制比”过高,影响独创性;另一部分同学起步时对研究对象理解偏颇,导致后续一直“述”一个虚构的批驳对象。针对“抄袭嫌疑”的问题,王教授建议同学们平时有意识地精炼自己的观点,按自己的理解改写研究对象,并标明出处;在“虚构批驳对象”的问题上,则可以从“个人(作品)原意、时代特点、后世争议”三个角度把握研究对象,确保理解到位。
攻克了“述”的问题,下一步要“述”得精妙。“述”越精妙,则学位论文的境界越高。述评交融是论文境界高的一大特征。初学者往往采取先述后评的方式,而越高水平的述者,越会“寓评于述、寓述与评”。境界高的另一重大特征为:大道至简。“清清楚楚,老妪能解!真理是可以用大白话说出来的。”王教授幽默地笑笑,“这却难倒一片学生。”试参考罗素对黑格尔的述评“整个宇宙都在渐渐学习黑格尔的学说”——这便是述评交融的巅峰,既精炼,又明了。
讲座最后,王教授再次强调同学们平时需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精炼地表达观点,因为“述”的质量是没法藏拙或隐瞒的,无论精心创作或糊弄之作,文学作品或理论作品的好坏,一眼就可以看出。至此,本次学术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。